五洲律师事务所|生产销售伪劣产品,触犯了什么法律?

发布时间:2025-03-24人气:0

近年来,从假冒名牌化妆品导致消费者烂脸,到劣质食品引发集体中毒,伪劣产品问题屡禁不止。许多生产者、销售者误以为“小打小闹”不会被追究,实则已悄然触犯法律。

那么,生产销售伪劣产品,触犯了什么法律?

 

一、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140条,生产、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打击此类行为的核心罪名。具体规定如下:

量刑标准:

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: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销售金额50%以上2倍以下罚金;

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:处2-7年有期徒刑,并处销售金额50%以上2倍以下罚金;

5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: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,并处销售金额50%以上2倍以下罚金;

200万元以上:处15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,并处销售金额50%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没收财产。

关键定义:

伪劣产品:指掺杂、掺假,以假充真,以次充好,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。

销售金额: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产品的货值总和,防止“库存未售”成为逃避处罚的借口。

案例警示:2022年,某团伙销售假冒名牌化妆品获利300余万元,主犯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,并处巨额罚金。

 1 (98).jpg

二、其他关联罪名

若伪劣产品涉及特定领域,可能触犯更严重的罪名:

 

生产、销售假药罪(《刑法》第141条):致人重伤或死亡的,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、无期徒刑甚至死刑。

生产、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(《刑法》第144条):最低刑期5年,致人死亡或严重残疾的,最高可判死刑。

生产、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(《刑法》第146条):造成严重后果的,可处5-15年有期徒刑。

 1 (101).jpg

三、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

即使未达刑事立案标准,违法行为人仍难逃以下责任:

 

行政处罚:

责令停止销售,没收违法所得;

并处违法销售产品货值金额50%以上3倍以下罚款;

情节严重的,吊销营业执照。

民事赔偿:

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(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中规定);

若造成人身损害,还需赔偿医疗费、误工费等。

 1 (102).jpg

四、消费者如何维权与防范?

辨别技巧:

查看产品标识是否齐全(厂名、厂址、生产日期等);

警惕价格远低于市场价的产品;

通过官方渠道购买,保留购物凭证。

维权途径:

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(12315);

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索赔;

涉嫌犯罪的,可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
 伪劣产品看似是“低成本高回报”的捷径,实则暗藏法律风险。生产者、销售者切莫心存侥幸,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。只有共同守护市场秩序,才能营造安全、诚信的消费环境。


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?

0 0
标签:全部

网友评论

管理员

该内容暂无评论

美国网友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服务热线

15604516258

微信咨询
五洲律师事务所官网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