签订合同时,你以为只是签个字?小心!合同欺诈可能让你陷入法律漩涡,轻则破财,重则承担刑事责任。
一、什么是合同欺诈?
合同欺诈指在签订合同过程中,一方故意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,诱使对方做出错误意思表示,从而谋取不正当利益。
法律后果分两种:
民事后果:合同可被撤销,欺诈方需赔偿损失(《民法典》)。
刑事后果:若欺诈金额大、情节严重,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,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(《刑法》)。
二、合同欺诈触犯哪些具体法律?
1. 民事法律:《民法典》
第148条:受欺诈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合同。
第157条:合同撤销后,欺诈方需返还财产或折价补偿,并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。
2. 刑事法律:《刑法》
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(最高检指导案例):
个人诈骗金额2万元以上,单位20万元以上;
虚构主体、冒用他人名义、伪造担保文件等情形。
刑罚:
数额较大的: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/单处罚金;
数额巨大或有严重情节的:3-10年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;
数额特别巨大或情节特别严重的:10年以上有期徒刑至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。
三、5类高发合同欺诈套路,教你一眼识破
“画饼式”承诺
“投资回报率300%”“稳赚不赔”→ 核实项目资质,要求书面承诺。
“李鬼”合同主体
假冒知名企业签约→ 通过官网、工商登记核实对方身份。
“文字游戏”陷阱
模糊关键条款(如“定金”变“订金”)→ 请律师审核合同。
“证据消失术”
以“补充协议”替换原始合同→ 保留所有书面沟通记录。
“紧急催签”话术
“今天不签优惠取消”→ 冷静期条款写入合同,避免冲动决策。
四、被欺诈了?3步维权指南
固定证据
保存合同、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、对方虚假宣传材料。
协商或调解
通过工商部门、行业协会协调,降低时间成本。
法律途径
民事起诉:要求撤销合同+赔偿(诉讼时效3年)。
刑事报案:向经侦部门提供欺诈证据链,推动立案。
五、签合同必看4条铁律
查背景: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核实对方资质。
留痕迹:所有承诺要求书面化,拒绝口头约定。
设条款:合同中约定“欺诈方承担律师费、公证费等维权成本”。
慎付款:大额交易分阶段付款,避免一次性全款。
在利益诱惑前多一分警惕,在签字落笔时多一句追问,才能避开欺诈的暗礁。若已不幸中招,及时寻求法律帮助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